赵小明|灯影戏的记忆
灯影戏也叫皮影戏,凤翔的灯影戏也叫西府灯影戏,与起源于潼关等地的东府灯影戏相伴并对峙了一千多年,到了现在,已经很难看到这古老的,带有地域特色,充满乡情乡愁的灯影戏演出了,每念及此,不免深深的怀恋,淡淡的伤感,生出些许惆怅和惋惜!
灯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,用牛皮镂空雕刻,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演出时挑动自如,再下来就是灯光和沙幕,没有它们也就失去了落脚点,当然让灯影表演灵活自如,栩栩如生的内中还大有人在,这人也称挑线人,是他一口叙说千古事,双手舞动百万兵!
其实灯影戏借助于皮影在演绎帝王将相,才子佳人,忠臣良将和草根百姓,下里巴人,奸侫小人的故事,台后吹拉弹唱的也就五六人。戏台前面白纱馒一绷,芦席三面一围,挑线的,唱旦的,司鼓的,拉弦的或站或坐忙而有序的各司其职,开场锣鼓响起,但不需要拉启大幕,皮影在人的挑拨下映在了幕布上,演出正式开始。演出的剧目繁多,大戏能演的灯影戏全能演,只是五,六个人顶大戏戏班的五六十人用,这样下来费用就是唱大戏的十分之一,二,前些年,村穷家穷,唱不起大戏,就请台灯影戏来庆丰收,祭神灵,怡神悦人!
灯影戏的演唱没有大戏那么正规,台词有时还可随机杜撰,机智补场,有时会惹得台前观众捧腹大笑,印象中,观众十有八、九都是老年人,他们看得神情专注,津津有味,看到悲情处,他们也会感伤,也会落泪,戏如人生,坎坷的生活,太多的阅历,往往与戏情不谋而合,常常会触动老人的痛点,与戏情共鸣。伯父就是个老戏迷,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,但总爱看戏,说起剧情来头头是道,哪出戏唱得不到折,骗不了他。
每到忙毕(夏粮收割碾打之后),是乡下唱戏的季节,灯影戏白天唱乱弹,到了晚上才具备了演出的条件,有时月挂高空,夜风吹拂,白天的燥热退去,正是看戏的好时光,那高吭的唱腔,并不专业的弹奏,在夜空里无遮无拦,尽情飘荡,远远就能听见,且常常会唱到深夜......,,,,,
灯影戏并非只活跃在乡野之中,在过去,也是宫廷戏种之一,电视剧(大明宫词)里的皮影戏是那么凄婉动人,大戏也不一定有那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效果。
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兴衰变迁,信息传媒让很多古老文化加速消失,传承了一千多年的灯影戏,已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,灯影戏难找踪影,据说,刻皮影的全县就剩了几个人,而且是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制作的。
沧海桑田,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就二,三十年的光景,再也很难见到了。一声叹息,一缕追忆......
作者简介
赵小明,网名清风明月,粮食系统一员老兵,喜欢书法和阅读,为人正直善良,热爱农村,情注农民,关注粮食,大半生与文字有不解之缘,愿以笨拙之笔写农村,歌善良,颂家乡,做大家的真诚朋友!
精彩悦读
责任编辑丨 辛 克
文字审核丨 李 强
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
长
按
识
别
捡拾生活点滴,留存美好记忆!
欢迎加入『时光捡漏』原创文学平台,编辑部将于8月中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,敬请关注,欢迎参加!
投稿邮箱:sgjltougao@sina.com
编辑微信:google19820728